编者按:
由省科协组织力量编写的《100个山西红色科技故事》一书,搜集整理了我党领导山西革命根据地科技事业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山西革命根据地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发生的一个个红色科技故事。全书既是对这段历史的怀念与讴歌,更是对伟大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在100个红色科技故事中,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山西革命根据地那些奋斗不息的身影,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
30. “灰生铁之父”陆达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一天,在太行山上党盆地的小路上,走来一位身穿臃肿棉袄棉裤、头戴沿布帽,怎么看都像是地道农民的人,如果不是那张英气的面庞,很难把眼前这个土里土气的人与那个曾在德国留学、西装革履、洋气十足的人联系到一起。那年年仅32岁的陆达来到了太行山深处的上党盆地,一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座钢铁企业——故县铁厂。他选择这片热土,作为新中国钢铁巨龙腾飞的出发地。这一改变中国钢铁进程的壮丽诗篇,就在这里落下了最初的一笔。
初到太行山根据地,朱德总司令向陆达询问了德国有关生产武器用钢的情况,勉励他们为生产武器多作贡献。此后,陆达作为太行山根据地少数冶金技术专家之一,开启了其军工生产之路。
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枪和炮,但是没有子弹和炮弹,我们就自己生产。做炮弹需要灰生铁,为了生产灰生铁,陆达建了一个1立方米的小高炉搞冶炼灰生铁试验。那时候没有技术人员,他就自己画图自己设计。
故县铁厂的建设过程可谓充满艰辛,铁厂的创业者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们住的是羊圈、破庙和简易的工棚,吃的是定量供给的杂粮。当时,曾流传着“故县铁厂是小车推出来的”的说法,因为在当时所有的运输几乎都是人拉肩扛,从高炉的搬运到矿石、煤炭、焦炭全都靠人一车一车地推,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这座红色的铁厂终于拔地而起。
那时候工人们容易生疥疮,陆达就提议给大家建个澡堂。说来也奇怪,自从澡堂建起以后,工人们的疥疮几乎都消失了。
战争年代,陆达自知身上的担子之重。有次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你炼不出铁就得跳高炉。”事实上,老百姓付出了那么多代价,不成功真的就是要命的事儿。所以每个步骤陆达都严格要求,要说他呕心沥血,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自1939年10月随“工人营”到达山西黎城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担任工程处副处长起,直至1949年夏离开故县铁厂,到太原参加接管工业工作止,陆达在太行山根据地战斗了近10年。这10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紧张、最激烈的时期,也是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生产武器弹药,成为当务之急。身为负责人的陆达自觉与工人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白口生铁进行了韧化处理,开创了太行山根据地大量自制迫击炮弹的历史,继而自力更生地在太行解放区创建了第一座近代高炉炼铁厂,大量生产灰口生铁用以制造炮弹。
作为著名的冶金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冶金科技领域的带头人之一,陆达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冶金事业,不仅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党和国家的军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