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省科协组织力量编写的《100个山西红色科技故事》一书,搜集整理了我党领导山西革命根据地科技事业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山西革命根据地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发生的一个个红色科技故事。全书既是对这段历史的怀念与讴歌,更是对伟大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在100个红色科技故事中,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山西革命根据地那些奋斗不息的身影,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
29. 军工泰斗刘鼎
汾河岸畔,二龙山下,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的中北大学柏林园内庄严肃立着一尊雕像,以致敬第一任校长刘鼎。
时光回溯到太行山上的烽火岁月,1940年4月15日,朱德总司令曾在这片热土上向彭德怀副总司令赞扬刘鼎:“这个人扎实好学,肯动脑子。他没有专门学过军工,但他聪明、爱钻研,会干好。”
刘鼎1902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一个开明绅士家庭。他从小喜欢数理、图画和手工,1924年赴德国勤工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组织委派赴苏联继续深造,掌握了大量兵器、通信、航空、军事等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为数不多的技术专家之一。
1940年秋的一天,彭德怀副总司令找到时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的刘鼎,提起八路军与日军近距离作战时日军所用的掷弹筒,这种武器一度给我军将士造成不小伤亡。刘鼎想了想,说:“那我们就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无技术资料和样品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刘鼎带领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奇迹般地在数月间试制成功第一批掷弹筒和炮弹。从此,八路军有了能与日军抗衡的火力,人民兵工也由枪支制造为主转向主要制造小型炮火和炮弹的历史阶段,刘鼎也圆满完成总司令“敌人有什么,我们也要有”的重任。
1946年11月,刘鼎受命担任晋察冀军工局副局长,在晋察冀军工局机关旁的河滩上,他亲自试验“炸药包投掷器”和“圆盘炸药包”,经过二三十次反复试验终获成功。这套被毛泽东誉为“土飞机”“土坦克”威力极大的新型武器,充分发挥了刘鼎的奇思妙想。
当时兵工厂的生产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手摇的5尺车床,没有任何动力设备。厂里只有200多名职工,除了二三十个能修枪的钳工,几十个铁匠、铜匠、锡匠、木匠,几个搞翻砂的、搞炸药的,其余多数是劳力工或学徒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鼎仍旧不忘党的任务,他亲自设计、实验投射器和药包弹,不断改进。为了几十公斤炸药包的成功发射,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关于这段历史,老军工崔中回忆录中曾写道:“刘鼎同志当时一门心思就想制造一个炸药包投射器,经常随便扒拉几口饭就去研究图纸了。他对我说,把几十公斤重的炸药包投射一二百米远的距离,用巨大的爆炸力摧毁敌人的碉堡和城墙,就像飞机投炸弹,早点完成党的任务就能早点减少攻城战士的伤亡。”
1948年9月,解放军战略大反攻打响,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太原战役陆续开战。加重炮弹、新型药包弹、山炮弹、成百吨的炸药,炸得敌军魂飞胆丧。在一二百米近距离作战,特别是炸药包投射器,大口径掷弹筒抛射出的圆盘药包弹、长杆大头药包弹,凌空飞向敌阵,就像轰炸机空中投弹,爆炸的威力巨强,无坚不摧,既能攻坚又能大量杀伤敌人。战士们兴奋地称赞:这是咱们的“土飞机”“土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