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省科协组织力量编写的《100个山西红色科技故事》一书,搜集整理了我党领导山西革命根据地科技事业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山西革命根据地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发生的一个个红色科技故事。全书既是对这段历史的怀念与讴歌,更是对伟大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在100个红色科技故事中,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山西革命根据地那些奋斗不息的身影,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
62. 推广优良品种显成效
1948年,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在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战场开始取得优势,逐渐迎来了全国解放的胜利曙光,因此这一年,晋冀鲁豫边区内的长治并村庙会也比以往更加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洋溢着欢脱、奋进的气息。
与以往庙会不同的是,今年庙会上出现了一个特别摊位,来自长治农场的刘聚宝和牛仁顺在摊前卖命地吆喝。最让人惊奇的是,他们不为卖货,而是一边向过往的村民发传单,一边大声介绍着最新的种植技术与经验,很快摊位前就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经过一番卖命的吆喝,最终有129名老乡从他们这儿领取种子共计486斤,另外还有许多群众对他们的讲解产生了浓厚兴趣,特意上门来请教种地知识。其实刘聚宝和牛仁顺两位这样做,并非是为了博人眼球,他们此次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长治农场的优良品种,教老百姓科学种田。
“推广优良品种”这样的词汇,不少人会以为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概念,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70多年前,这样的口号就响彻了晋冀鲁豫边区各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华北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刘邓大军的后方基地,边区工农业生产能力是革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边区政府成立后,第一时间就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提高生产力的法规条令,其中就规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增加边区财富,保障军需民用。这些政策的实施在边区军工生产及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区对于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变得更加细致深入。像1945年9月23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就发出通知,明确指示全区各地进行“田间选种,加强优良品种推广”,这也是“科学种田”“田间选种”等口号第一次广泛进入大众视野。
刚开始这项工作由专署直属农场和各县农场、推广场承担。其中各农场主要负责介绍品种特点、种植技术并实地进行技术指导,特约农家从事示范种植并加以推广。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增加科学种田的宣传力度,像1948年长治农场在长治并村庙会上的宣传,就是推广方式上的一次新尝试。庙会结束后,很多领种子的农民照着农技人员指导进行种植,果然地里产量大幅提升。由此很多人开始主动做农场的特约农家,更加积极地接受农场技术指导。
为了提升技术推广效果,当时许多农场还专门设立了病虫害防治及优良品种陈列室。在棉花新品种推广方面,农场采取召开植棉技术座谈会的办法,交流种植经验,同时有计划、有领导地调剂“斯字棉”等棉种的分配。通过农场与推广场有组织的调剂,边区内新品种和推广区域不断扩大,种植农户不断增多。就这样,在试验农场无数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种优良品种得以迅速普及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我党我军取得最终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