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0个山西红色科技故事》一书搜集整理了我党领导山西革命根据地科技事业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山西革命根据地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发生的一个个红色科技故事。全书既是对这段历史的怀念与讴歌,更是对伟大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在100个红色科技故事中,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山西革命根据地那些奋斗不息的身影,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
4. 闻名遐迩的“刘伯承工厂”
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前身是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一所二分厂,1943年9月由黄崖洞搬迁到平顺杏城镇西安村组建军工部新二所,1944年改编为兵工二厂。上党战役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分散在偏僻山区的兵工生产单位搬迁到长治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1945年初冬,兵工二厂由平顺县西安村搬迁到长治东南的南石槽村。工厂的规模迅速扩大,吸收了一批解放区的技术人员,招收了不少学徒工。在加紧建设厂房的同时,不少人员住在农村的破庙里,还租用了部分民房。生产设备由手摇车床、人工风箱、煤油照明改为蒸汽机和部分以电作动力的圆车,车床多为自制的轨道车床,仅有少量的皮带车床。检验工具也由米尺、千分尺、样柱取代了钢皮尺,刀具由合金钢代替了轨道钢,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雏形。全厂共计87台专用设备,职工1700多人,占军区所属兵工厂职工总数的17%,是华北最大的兵工厂。
1947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所属的华北19个兵工厂中间,开展一次以增加弹药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技术改造、降低材料消耗为目标的立功竞赛运动。
那时生活环境艰苦,生产条件简陋。烧结合金钢用的添加剂铝材,无任何货源,1944年美军一架B2飞机坠落在晋东南地区,它的铝材应了生产的急需。从敌机投下的哑弹里掏出的炸药,就够兵工二厂一个月生产雷汞的用药。生产八二迫弹尾翅片的板材,是由铁路钢轨敲锻而成的。由四个人抡着18磅的大锤像流星赶月似的从早敲到晚,硬是把烧红的钢轨敲打成3毫米的片材。简陋的加工设备,检验全靠技术工人的一把卡尺和手感经验来判断。
随着炮弹生产量的急速增长,原材料匮乏的情况日趋显现,立功竞赛中的献金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大家把祖传的银元、金戒指、银首饰捐献出来。没有物件的职工,就义务献工。为了寻找敌机投下的哑弹里的炸药,敌机每次来轰炸,别人都是隐蔽,而工人田万喜却骑上破自行车追着敌机跑;郝庆胜以硫化盐、苏打、碱面、水泥和铅丝为原料,成功制作生产急需的焊条;潘发旺冒着生命危险近距离试验炮弹杀伤力……
据统计,兵工二厂共献冀币1127.36万元,用献金、义务工捐献的迫击炮4门、炮弹400发,武装了刘伯承将军的一个有功连队。
在立功竞赛运动中,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节约蔚然成风,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1948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对立功竞赛运动进行了评比总结,兵工二厂生产的炮弹,在产量、质量、成本和技术安全等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刘伯承工厂”。授予该厂锦旗一面,奖金100万元(冀币),制作了“刘伯承工厂”一等奖章、“刘伯承工厂”二等奖章和“刘伯承工厂”纪念章。
坐落在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塔岭山脚下的“刘伯承工厂”,是我国唯一以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兵工厂,是我国军工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