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 > > 重走动态
 
 

云冈石窟:数字技术重现文物荣光

来源:科学导报    时间:2022-07-29 10:08

▲谷立鹏每天都要与“智慧大脑”“对话” 《智慧生活报》记者 王慧镌 摄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冈考察的场景,云冈研究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仍然激动、兴奋。

近日,山西省科技工作者走进云冈研究院,参观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现场,了解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嘱托,用青春与时间赛跑,补天地之缺,绘山河之秀,传文化之道,让科技与文化融合,让历史与现实交汇,探索出一条数字化保护之路,用高新技术让国之瑰宝守得住,活起来。

数字化技术形成云冈数据库

仲夏时节,气温已是很高。16号石窟前的工作平台上不时有工作人员出入。进入窟内,一股凉气扑面而来,举头向上望去,工作平台上高像素数码相机、站式扫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与石像相向而立,正在采集着石像的各类数据。“窟内的石像历经千年,风化、水汽等自然现象的侵蚀给石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害。”云冈研究院数字保护中心文博馆员谷立鹏介绍,数字采集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录石像当下的状态,为洞窟建立数字化档案,采集的相关数据将形成庞大的数据库,未来用于石窟保护和修复。青年科技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解决云冈石窟千百年以来的风化问题。

云冈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别致,洞窟体量巨大,窟形复杂,想要完成数据采集与建模,是一个既艰难又浩大的工程。“就拿一尊佛像来说,完成其三维数据,需要从多角度,进行1000张左右的拍摄。”谷立鹏说,以第13窟为例,要采集的数据相当于一个中等数字城市的数据量。“为了找到最适合云冈石窟的采集方法,我们团队不断改进技术,与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研究与探索,针对石窟高浮雕造像的特点,从大场景到细微雕刻,采用不同技术进行采集,最终形成多元数据融合的采集模型,解决了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几何与色彩、存储与展示等难题。”谷立鹏说。

数字化技术补天地之缺

将三维数据、文献资料、电子资料、照片、视频进行数据归档是谷立鹏的日常工作之一。云冈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电脑就可调取存储的相关资料,不用再亲自到窟内观察、测量,或去档案室翻看纸质档案。

其实,电脑只是调取资料的工具,真正存储资料的是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

谷立鹏将记者带到文保大楼地下一层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一排排高大的机柜,不时闪烁着绿光。谷立鹏笑着说:“这里是云冈石窟数字化工程的中枢,目前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都在这里存储。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2021年建成的。它是国内首个以图形图像计算能力为主的高性能先进性计算中心,也是全国文物系统首个先进计算中心。现已成为云冈石窟保护、研究、管理等服务的‘智慧大脑’。”

数字化技术蒙尘之宝重现旧时风光

数字技术与传统保护技术的融合,让蒙尘之宝窥见旧时风光。“今天的这个画法,比原来更合理。我在图上改了啊。”手绘室内,文博助理馆员王娜将画室门边柜子上贴着的线图再次做了调整,这已经是对线图的第37次修改。每一幅手绘线图在绘成前修改几十次早已成为了常态。

从前,趴在案前画图就是王娜工作的全部。如今,先进的制图软件让王娜的绘图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传统手绘图形是把正射影像图打印出来,放到灯箱上,再附一张酸纸进行绘图。“手绘一幅图,往往需要1~2个月,完全不变形也就做不到了。用电脑绘制一张线图只需要10天左右,而且图易修改、易保存,误差也在2毫米之内。”王娜说。

为什么要绘制线图?

云冈石窟属于砂岩,加上窟内的石雕多,时间久了,容易脱落。为了与脱落抢时间,保存更为完整的文物资料,供考古人员使用,线图的价值就彰显了出来。

王娜带着记者走进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过的洞窟。“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就在这里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线图是文物保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不久前,20窟内找到了西立佛的一块石雕,无法复原石雕的原始形状。经过王娜和团队3天的线图绘制,成图很快就可看出,这块石雕属于佛手部连着拇指和食指的一块。“这幅线图为西立佛的还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娜高兴地说。

2021年12月,《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全三册)正式出版,全书包括绘制线图及拓片近3000张。“我们是云冈石窟线图的首创团队。未来,我们会努力绘制出更精确的线图,为云冈石窟的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成果;我们会努力传承和发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为云冈石窟的文物保护研究尽心竭力。”王娜说。

数字化技术让石窟“活起来”“走出去”

云冈石窟与佛造像都是不可移动文物,将云冈文化“搬”出去向全世界展示,是云冈科技工作者们多年来共同的理想。

向着目标不断前进,云冈数字化团队开始接触3D打印技术。在团队努力下,2017年,通过3D打印技术,云冈石窟第3窟复制窟落户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完成世界上首例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原比例复制工作。

在云冈石窟数字化室办公楼外,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特别显眼。“这就是让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功臣之一。”文博馆员周宇超介绍道,“2017年,在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展出的3D打印的等比例第3窟,还是用钢筋固定的。如今,通过我们对技术的升级,3D打印的石窟,不再需要钢筋了。”

“许多人问我们,为什么要把石窟一比一打印?打印得小一些不是更容易‘走出去’吗?”周宇超解释道,想让石窟“走出去”,就得还原石窟每一个细节。如果缩小,就会丢失许多细节。

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展厅,在周宇超的推荐下,记者戴上VR体验设备,一朵佛莲将记者托举在石窟半空,一尊尊雕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记者眼前,触手可及,让记者感受到数字云冈石窟的恢弘和精彩。

2018年,第18窟复制窟落户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成为云冈在京对外宣传窗口。同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届博博会。

2019年,3D打印的第20窟亮相外交部蓝厅山西全球推介会。

2020年9月,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2020年12月底,3D版第12窟音乐窟又从浙江“走”到上海,开启了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

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运用VR、AR、数字化等科技手段,令文物可触摸、可感知,让云冈的含笑佛陀走出冰冷的石壁“活起来”,让云冈历经1500多年的石窟艺术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云冈文化。

奋斗者,正青春。云冈研究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新时代山西文物保护建设的征程中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建设“数字云冈”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世界领略云冈石窟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邰丰 乔静涛 杨美芳)



 
 
  科协头条
 
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活动和湖北武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习近平同志《论党的青年工作》出版发行
携手合作 开创未来——习近平主席引领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发展述评
 
  科协要闻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暨中心组学习会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会议
省委决定丁纪岗同志任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
林武主持召开省委第九十四次疫情防控专题会
省委省政府与国家乡村振兴局举行工作会谈
林武在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牢记初心使命”党风廉政教育大型主题展开展
林武观...
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加快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
 
  通知公告
 
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物联网安装...
“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2022年山西省企业“创新...
山西省科协关于开展
2022年“典赞·科普中国”推选...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事业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事业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2...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事业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2...
山西省科协关于2022年度面向社会课题招标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2年度“金桥工程”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
 
  工作动态
 
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
牢记领袖嘱托 聚焦服务大局 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建功新时代...
中西部基层科普人员培训班在省科技馆举行
“泰康杯·爱与成长”第三届山西省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在并启动
2022年山西省“英才计划”中期汇报会暨“英才计划”暑期创新...
科创赋能,助力兴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江西科技馆一行到山西省科技馆考察调研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重走习近平视察山西之路...